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水污染治理及水体环境生态修复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 2019年06月11日 11:20    已浏览:

江津高校科研团队征集表

团队名称

水污染治理及水体环境生态修复创新团队

所在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

(盖章)

主要研究方向

1)水处理药剂开发及应用;

2)水处理装备开发及应用;

3)水体环境生态修复及黑臭水体治理;

4)城镇生活污水治理;

5)高耗水企业废水循环再利用及废水零排放技术。

依托研发基地/科研平台

环境水利工程重庆市工程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水环境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城市水务与环境监测及控制实验室

核心技术/产品/成果

水处理系列药剂(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环境水体微生物修复剂、黑臭底泥原位修复剂、脱色剂、重金属捕集剂、硅藻净土吸附剂);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微生物菌剂在线自动培养装置;废水零排放技术;水体环境生态修复及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联系人

张占梅

电话

18680837981

邮箱

zhanmei2003@126.com

通讯地址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

团队主要成员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学位

周富春

1972.03

教授/博士

张占梅

1979.12

副教授/博士

王图锦

1981.07

讲师/博士

  

1974.12

高级实验师/硕士

  

1982.05

高级工程师/博士

张妮媛

1976.07

讲师/硕士

陈培帅

1985.10

工程师/硕士

团队简介(200字内)

该团队于2017年成立,现有高级职称人员5名,中级职称人员3名,专业涵盖环境、生物、化学、地理等,与国家电投集团远达水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联合工作团队,与重庆超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百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创新工作室。主要从事水环境领域的技术及产品开发、应用,为地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提供技术服务。团队发展目标是以现有技术集成应用为切入点和目标,发掘技术难点,进行深度研发,培养梯队合理,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效益的团队

标志性成果简介(不超过5项,500字内)

1)水处理药剂的开发研究,目前已成功开发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环境水体微生物修复剂、黑臭底泥原位修复剂、硅藻精土吸附剂、高端阻垢防腐剂等系列水处理药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并将配方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

2)水体环境及黑臭水体治理,主要基于目前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开展水环境领域的规划、咨询、关键治理技术开发等,累计获得各类企业委托开发资金80万元,其中开发的基于山地河流的无动力生物滤墙技术基于食物链调控的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技术正在进行中试研究。

3)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设计开发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4)微生物菌剂在线自动培养装置,仪器能够实现微生物菌剂的连续自动培养,应用到水生态修复中,显著缩短微生物培养时间,增加菌剂浓度,提高生产效率。

5)废水循环再利用及废水零排放技术开发,主要针对高耗水的工业企业,从全厂水平衡出发,优化水处理工艺路线,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并采用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MVR)对末端少量废水实现零排放处理,该技术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团队所获荣誉(200字内)

团队成员获得荣誉如下:

2017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7

先进个人

/

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

2016

重庆市电力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重庆市电力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2015

全国电力技术成果奖

三等奖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2014

杰出青年工程师

/

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

2010

重庆市电力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重庆市电力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2012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2012

优秀论文奖

三等奖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2011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要在研项目列表(不超过5项)

1)水位大幅变动条件下底泥-水界面重金属离子物质输送与交换机制研究(交通运输部);

2)嘉陵江重庆主城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藻类生态关系研究(重庆市科委);

3)三峡库区富营养化流域藻类增殖与金属元素迁移富集关系研究(重庆市科委);

4)流域及黑臭水体治理、工业水处理等领域技术研发项目(企业委托);

5)企业环保技术服务及咨询系列项目(企业委托)。

可开展服务内容(不超过10项)

1)水体环境生态修复及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实施;

2)城镇污水、乡村污水、工业废水治理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调试;

3)水处理药剂开发及生产;

4)水处理装备开发及生成;

5)环保技术服务及咨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竣工验收、清洁生产、环境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6)环境监测。